筑牢绿美云南的“生态根基”

□  曹文学

历经13年,中国“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”成功申遗。这对云南来说是极大的鼓舞,融合生态、产业、文化、民族等为一体的遗产保护,彰显了敬畏自然、和谐共生、绿色发展的生态理念。不仅如此,“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”同样令人神往,“绿美云南”正以更广的视角被世人认知。

“绿美”是潜在的无形资源,一种享之不尽的“财富”。素有“植物王国”“动物王国”“世界花园”“物种基因库”美誉的云南,生物多样性居全国之首,是西南生态安全屏障。就云南而言,正为“建设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”而不懈努力,这就需要始终如一地坚持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的理念,以绿色发展为根基,增绿提质,绿美惠民,科学谋划绿美云南建设。

擦亮生态底色,建“宜居”云南。近年来,随着城乡建设的推进,城市、集镇、农村、学校、厂矿不断加大绿化美化力度。在玉溪市老旧小区改造中,一些地方将围墙、杂院拆除后,拓路置景,植树增绿,栽花添色,富有特色的“口袋公园”成为了市民家门口的“新乐园”。而在农村,村组将危房、闲置旧房拆除后,合理规划建设“小花园”“小菜园”“小果园”,形成了“花园式”村庄,村庄环境大为改善。《云南省城乡绿化美化三年行动(2022—2024年)》提出:“围绕绿美、宜居、特色、韧性的要求,通过三年行动,改善和美化城乡人居环境,不断夯实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基础”。推进绿美建设,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,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,以典型示范为着力点,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,统筹推进绿美城镇、绿美社区、绿美乡村、绿美学校等建设,实施矿山、河域、库区、湿地生态修复工程,擦亮绿水青山的“底色”,构建起“山、水、景”与“产、城、人”有机融合的城乡绿美体系,彰显生态美、环境美、人文美。

激活绿美潜能,建“宜游”云南。良好的生态赋予云南丰富多样的旅游资源,疫情以来,云南各地主推“生态+休闲+旅游”等绿色健康旅游方式,既展现云南的生态美、人文美,又激活了旅游市场的恢复发展。各地应依托当地自然风光、乡土文化、山水乡韵、民族文化优势,加大特色村镇建设,建设集农业观光、生态美食、休闲度假、森林康养、自然体验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和示范园。做好“融”字文章,注重自然属性、人文景观、历史传承、民族特色,着力打造“生态+旅游”“农业+旅游”“康养+旅游”等旅游新业态,促进生态、民俗、文化与旅游业的深度融合。同时,借助云南“春花秋果”“夏凉冬暧”等差异化季节特性和景致,集教育、研学、旅游、休闲、文创为一体,适时推出以赏花食鲜、踏春徒步、采摘体验、避暑康养、民俗节庆等沉浸式体验活动,让游客真切感受“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”的魅力。

做强绿色产业,建“宜业”云南。云岭大地植被茂密、生态良好,生物多样性特色鲜明,优越的气候、土壤、水源、地理等自然环境孕育了丰富物产。今年9月21日召开的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提出“要深入实施城乡绿化美化三年行动,培育壮大绿色产业,打造打响农业生态、绿色有机品牌”。各地应发挥优势,科学谋划好绿色产业发展布局,围绕绿色产业基地建设,挖掘云菜、云果、云药、云茶、云花及绿色能源等潜能,推进现代农业、设施农业、智慧农业建设,壮大“一县一业”“一村一品”特色产业,培育新型市场主体,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,让人们在“绿水青山”中尽享美丽生态、美丽经济、美好生活。

“人不负青山,青山定不负人”,建设绿美云南须以“抓生态就是抓发展”的韧劲,持之以恒抓推进,久久为功扛牢生态防线,千方百计促绿色转型发展,让云南“绿”起来、“美”起来、“富”起来。


编辑:王雪峰   审核:杨雪