□ 杨文桥
书院,是我国封建社会特有的教育组织和学术研究机构,多为著名学者创建或主持。书院设山长,主管教学,兼管院务。书院有官办和私立之分:官办书院由地方官礼聘山长;私办书院自聘山长,须呈报官署备案。生员名额无定,但进入书院后基本是免费的,还会有“膏火银”津贴。书院以自由研习为主,集众讲授为辅,山长或名师讲经、讲文、讲诗无定期,无论官办还是民办的书院学生经过县试、府试或院试考试合格的可获得秀才资格,在封建社会享有众多特权。华宁的书院兴盛于清朝。
华宁古称宁州,建置于公元前111年,至今2100多年前即在今盘溪设置毋单县。云南汉代时就开教育之端,但因地处边陲,多地开化较晚,有“南蛮”之称,然而“夷民不愚”,自官学兴起,大有后来赶超之势。华宁人张文礼,于明代永乐二年(1404年)中进士,为临安府第一个进士,他无心仕途,有志于师道,自请担任学职,授云南府教授,后告老还乡设帐传经,为华宁民间办学的最早记载。华宁官学直到明洪武二十六年(1393年)始有记载,设于文庙,故旧称庙学。至清朝,华宁各地兴起创办书院之风气,培植文风。这一时期,华宁境内办起7个书院,在省内声名鹊起,其中以宁阳书院名气最大。
宁阳书院始建于清代乾隆四十八年(1783年),由江南吴江人知州周鉴牵头,州人李飞鹏、向玉堂等捐款筹办,并拨慈光寺田租、各纳甸田租、鲁伯比田租修建,后又增拨盘溪田租、蒙自和个旧锡矿抽成作为经费。书院建在宁州城西文昌宫,建有讲堂5间、书舍14间、厨房2间等。清代道光七年(1827年)、光绪三十年(1904年)、光绪三十二年(1906年)分别进行修缮。整个建筑群坐北向南,由倒座、奎阁、中礼殿、讲堂、厢房等组成,沿一条中轴线对称布局,占地1305平方米。设藏书室于奎阁楼上,所藏经、史等书籍,专供院内师生阅读。中礼殿殿堂宽敞明亮,建在2米高的台基上,通高11米,顺伸15.5米,进深12.5米,为硬山顶、抬梁式建筑。建筑风格为歇山顶和硬山顶,抬梁式构架,奎阁和中礼殿设有斗拱,额枋雕刻彩绘,奎阁戗脊尖端各悬一个青铜风铃。中礼殿檐下高悬“宁阳书院”木匾,并有装饰性斗拱,昂头雕成龙形,檐方刻“鲤鱼跳龙门”图案,全都做了彩画。檐柱原挂有宁州清代书法家朱家宝题书楹联:“宁静致远淡泊明志;阳春烟景大块文章。”民国时期,宁阳书院成立劝学所、黎县师范讲习所、县立华宁初级中学,1950年后为华宁县第一中学,现为华宁县第三中学。宁阳书院建成后,宁州知州周鉴曾作《新建宁阳书院碑记》,惜笔者未曾见过。
宁阳书院由斋长(也称山长)主管教育事务,任职者为当地的乡贤名流、德贤能人、著名学者之辈。光绪六年(1880年)的斋长分别是杨起鳌、张灿然,后斋长改为管事,分别由朱学诗、张廷勷、杨占鳌、李安一、张明道、段坤元、范镕甫、张允斋、张汉臣、张彦臣、刘吟卿、张任之、张配德、魏勋臣、杨焕斗、向泰然、王镜湖、张梅初、朱小斋、魏介眉、赵继美、张宴如、顾美田、覃子怀、张蔚清、豆耀西、杨高德(大理人,号竹溪、解元)、杨家鳌等人担任,任职止于民国六年(1917年)。宁阳书院办学134年,以“兴行教化、作育人才、风政修明、贤才蔚起”的办学方针,成为学子求知的圣地,为华宁培养了众多名仕、文人骚客,使得古宁州人文蔚起,一时名噪滇中。
华宁最早的书院有人认为是宁阳书院,而另一座书院龙山书院在华宁旧志没有提及创立时间。据楚雄府教授张赞乾的墓志记载,张赞乾曾执教龙山书院,或为龙山书院的创始人。查阅张赞乾年谱及传记可知,其出生于万历壬寅年十月初一(1602年,万历三十年),卒于康熙甲子年七月十四(1684年,康熙二十三年),因此他创办并执教龙山书院的时间应为其在世前几年,所以判定龙山书院创建于康熙年间,是华宁最早的书院。其后为宁阳书院、玉溪书院、龙门书院、星湖书院、学源书院、海境书院。明清时期华宁创办了七大书院,但留存的史料很少,记载较多的是宁阳书院。在华宁,多人曾问及我古代书院的情况,笔者便就本人所知作如上整理,欢迎大家补充完善,或提供线索。
编辑:刘玉霞 审核:陶晓兰 终审:马儒文
版权声明:转载请务必注明作者及出处。